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云端种地”!莱芜区“空天地网”织出数字农业新图景

体育正文 210 0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云端种地”!莱芜区“空天地网”织出数字农业新图景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云端种地”!莱芜区“空天地网”织出数字农业新图景

  盛夏时(shí)节,在莱芜区杨庄镇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内,遍布各处的传感器正实时捕捉作物生长的每一点细微变化,并通过5G信号将数据传输(shùjùchuánshū)至云端(yúnduān),当生长环境参数出现波动时,“数字大脑”系统(xìtǒng)便会发出调控指令。

  在这里,以各类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为基础(jīchǔ)的农业物联网技术,实现了对(duì)作物各个生长环节的高效管理。不仅“南果北种”成为现实(xiànshí),更激活了传统农业的新动能。

  作为“中国生姜(shēngjiāng)之乡(xiāng)”,莱芜区的(de)特色农产品莱芜小姜声誉颇佳。从2020年开始,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开发适合生姜生长的数字化种植模式,赋予了莱芜小姜“数字化”新生。

  “以前种姜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产业园(chǎnyèyuán)经理谢斌指着屏幕上的种植模型说。5G、物(wù)联网、大数据、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深度(shēndù)应用于生姜(shēngjiāng)种植,大数据平台搭载的多种数字模型,精准(jīngzhǔn)测算莱芜小姜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、温、水、肥的需求情况和病虫害风险,从而调度(diàodù)园区设备实现水肥精准调控、病虫害绿色防控,营造出最佳生长环境。

  这种生产管理模式(guǎnlǐmóshì)实现劳动力减少(jiǎnshǎo)50%以上,病虫害防治用工减少80%以上。植株粗壮,姜块皮色鲜亮、肉色金黄,亩产(mǔchǎn)更是达到3800公斤。

  在数字化精准高效栽培(zāipéi)模式下,作物种在田间,管在“云端”,智能设备和技术成了田里的“新主角”。不仅如此,莱芜区整合数字资源(zīyuán),不断完善农业农村(nóngcūn)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,用数字赋能乡村(xiāngcūn),用智慧服务“三农”。

  在寨里镇水北西村,大棚里的蒜黄20多天就(jiù)能割一茬,一年四季不断茬。“我们村的蒜黄棚不同于一般的蒜黄棚,外层用水泥浇筑,里面(lǐmiàn)采用(cǎiyòng)智能控水控温,让蒜黄在温暖环境下更好地生长。”水北西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景加国(jǐngjiāguó)介绍说。

  莱芜区持续夯实农业农村数字基础,目前,4G网络(wǎngluò)已全部覆盖,自然村光网接入能力已达百兆。5G行政村覆盖率97.1%,重点村镇和社区已实现5G信号基本(jīběn)覆盖。以数字乡村(xiāngcūn)5G智慧平台(píngtái)为抓手,打造“1+9+N”数字乡村体系,探索建立起包含九大(dà)模块的镇、村两级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,“三农”协同(xiétóng)应用平台基本建成。

  如果说物联网、大(dà)数据是神经系统,那卫星(wèixīng)就似高空之眼。3月17日,莱芜·遥晟01、02号卫星发射升空,卫星将为农业农村等领域提供光学遥感(yáogǎn)数据支持,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,构建起天地互联的“智慧(zhìhuì)神经网络”。

  通过应用“空天地网(tiāndìwǎng)”一体化融合技术,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(shìfàn)(shìfàn)基地从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农业全板块(bǎnkuài)示范样板、打造全省第一个农情遥感检测与(yǔ)信息服务平台(fúwùpíngtái)、打造规模化、标准化中药材产业基地、打造复杂地形无人机械研发推广基地4个方面发展(fāzhǎn)新质生产力,为(wèi)莱芜农业提供数字服务应用示范。目前整合了雪野街道安子湾村的250多亩土地,利用“空天地网”数字技术加持,开发数字乡村管理平台系统,订单种植丹参、黄芩等中药材,用数字技术为村庄赋能升级。

  在这片沃土上(shàng),“空天地网”织出了莱芜区数字农业(nóngyè)的新图景。在数字赋能(fùnéng)加持下,实现了从“靠天种地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跨越,加速了传统农业向“智慧农业”的转型升级。(济南日报·爱济南记者(jìzhě) 亓楠楠)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云端种地”!莱芜区“空天地网”织出数字农业新图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